讀蘇軾《書瑯琊篆後》
尊重歷史,平議秦政
——讀蘇軾《書瑯琊篆後》
北宋熙寧七年(1074年)秋,蘇軾由杭州轉任密州刺史,當年的密州正遭受大災,東坡“始至之日,歲比不登,盜賊滿野,獄訟充斥;而齋廚索然,日食杞菊”。經過一年的休養生息,密州情形有所改觀,由是翌年在密州舊城臺的基礎上建了超然臺。東坡在密州執政期間,無意中從民間獲得了秦始皇《琅琊臺刻石》摹本,其字跡比當時存世的碑碣更為清晰完整,想必原碑文字的泛漫並不很久。熙寧九年(1076年)這年,書法家文勛來到密州,此人長於秦篆,深得李斯用筆之意,由是蘇軾便請文勛摹寫《琅琊臺石刻》,後然刻石置之超然臺上。暨乎功成之後,東坡爰作此書後,以識刻石事宜。
對於秦政,後世多有詬罵,尤其自賈太傅作《過秦論》之後,其否定之聲更烈。其實,賈誼之作《過秦論》,乃在於借秦諷漢,從而透過表象,看到了西漢王朝潛伏的種種危機。面對秦皇的負面評價,東坡採取了比較公允的視角來看待,他認為:“夫秦雖無道,然所立有絶人者;文字之工,世亦莫及,皆不可廢。”若站在公正的立場上來看,秦政雖有不少苛嚴之嫌,但秦始皇非但統一了中國,同時也建立了管理天下的郡縣制度,為後世中央集權王朝奠定了行政基礎。與此同時,秦皇統一了文字與度量衡,使天下“書同文,車同軌”,一個雄立東方的大國蔚然興起。假若沒有趙高篡逆,秦政落到扶蘇手上,也許後世就沒有那麼多人去詬罵了。
令人遺憾的是,秦始皇在取得卓越的成就之後,他為追求長生之道而屢被方士誆騙。另一方面他周遊天下,尤其是赴東海以求長生之道,乃至最終客死於沙丘。其實,秦始皇三十七年(前210年)的出行,在抵達平原津時便已生病,群臣知道他怕死,因而無人敢言及其後事。但秦皇嬴政自己還是預感壽命不長,“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:'與喪會咸陽而葬。’”這封壐書雖然已經封緘好了,但無奈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,他並未將此壐書交由使者送達扶蘇。就因這位貼身太監趙高,他與胡亥、李斯密謀了篡改秦皇遺詔之事,將無能的胡亥扶上了大位,從而也斷送了秦王朝的命脈。這便是歷史給秦皇開的一個玩笑,這個玩笑致使秦朝過早地滅亡,也徹底玷辱了秦皇一世的英明。
東坡並未完全順從後世過秦之歷史慣性,而是以冷靜的眼光審視秦皇一生,反而認為秦政“絶人者”。在政治上,秦始皇在中央設置三公九卿,地方上廢除分封制,代以郡縣制。在經濟上,他統一了貨幣和度量衡。在社會文化上,秦始皇實施書同文,車同軌的政策,以首都咸陽為中心修築通往各地的道路,規定以法為教,以吏為師。在軍事上,北擊匈奴,收取河南地,修築萬里長城;南征百越,修築靈渠,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。是秦始皇奠定了中央集權制的政治基礎,後世王朝基本上因循秦制,這無寜是不可否認的事實。另外,李斯在秦皇死後,雖在趙高的脅迫下變節而篡改遺詔,乃至成為斷滅秦朝的幫凶,最終也葬送了其全族命運。但另一方面,作為宰相,李斯的才華還是值得肯定的,尤其是經由李斯所確立的秦篆,非但筆畫簡潔且字體優美。與此同時,李斯所作的文字也很精美,除了那篇著名的《諫逐客書》以外,他給秦皇起草的各種文書,均文采斐然。為此,蘇軾認為李斯的“文字之工,世亦莫及”,諸如上述事實,不可因人廢言,更不可沿著詬罵的歷史慣性而全盤否定秦政。
蘇軾之所以對文勛的《瑯琊篆》鍾愛有加,這一方面是因為東坡對藝術的偏好與鑑賞所致,另一方面也因為北宋王朝的武備闇弱,因而倍思能有秦皇這樣叱吒風雲的君王出世,盪平北方寇虜,平靖天下。記得東坡在密州期間,曾有“出獵”之作,其中有“會挽雕弓如滿月,西北望,射天狼”(《江城子·密州出獵》)之語,便是明證。就連東坡這樣的文臣,尚且“聊發少年狂”,還想要“持節云中”,收復北方失地之想,遑論朝中武將了。透過上述這些因素,足見北宋武備之闇弱,已經到了維繫存亡之節點。
附原文《書瑯琊篆後》
秦始皇帝二十六年,初并天下。二十八年,親巡東方海上,登瑯琊臺觀出日,樂之忘歸。徙黔首三萬家臺下,刻石頌秦徳焉。二世元年,復刻詔書其旁。今頌詩亡矣,其從臣姓名僅有存者,而二世詔書具在。
自始皇帝二十八年嵗在壬午,至今熙寧九年丙辰,凡千二百九十五年。而蜀人蘇軾來守髙密,得舊紙本於民間,比今所見猶為完好,知其存者磨滅無日矣。
而廬江文勛①適以事至宻,勛好古善篆,得李斯用筆意。乃摹諸石,置之超然臺上。夫秦雖無道,然所立有絶人者。文字之工,世亦莫及,皆不可廢。後有君子,得以覽觀焉。正月七日甲子②記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①文勛(?~1101或1102年),字安國,廬江(今屬安徽)人,宋代官員,名臣包拯外甥。歷任太府寺丞、福建路轉運判官、廣南東路轉運判官、溫州瑞安縣令等職,後任荊湖南路轉運判官,旋卒。文勛善論難劇談,工篆書,其用筆方嚴勁正。善山水,黃庭堅在《文安國挽詞二首其一》中提及“平生翰墨學,空走使臣車” 。南嶽鎮南門現存其篆書“南嶽”二字。與蘇軾、黃庭堅、米芾等人交游,蘇軾曾為其畫扇題跋。生平事跡見載於《畫繼》《東坡集》《書史會要》等文獻。
②熙寧九年(1076年)丙辰,蘇軾四十一歲,正月七日,蘇軾作《刻秦篆記》,即《書瑯琊篆後》。
附秦始皇《瑯琊刻石》
始皇頌詩
維二十六年,皇帝作始。端平法度,萬物之紀。以明人事,合同父子。聖智仁義,顯白道理。東撫東土,以省卒士。事已大畢,乃臨於海。皇帝之功,勤勞本事。上農除末,黔首是富。普天之下,摶心揖志。器械一量,同書文字。日月所照,舟輿所載。皆終其命,莫不得意。應時動事,是維皇帝。匡飭異俗,陵水經地。憂恤黔首,朝夕不懈。除疑定法,咸知所辟。方伯分職,諸治經易。舉錯必當,莫不如畫。皇帝之明,臨察四方。尊卑貴賤,不逾次行。奸邪不容,皆務貞良。細大盡力,莫敢怠荒。遠邇辟隱,專務肅莊。端直敦忠,事業有常。皇帝之德,存定四極。誅亂除害,興利致福。節事以時,諸產繁殖。黔首安寧,不用兵革。六親相保,終無寇賊。歡欣奉教,盡知法式。六合之內,皇帝之土。西涉流沙,南儘北戶。東有東海,北過大夏。人跡所至,無不臣者。功蓋五帝,澤及牛馬。莫不受德,各安其宇。
維秦王兼有天下,立名為皇帝,乃撫東土,至於琅琊。列侯武城侯王離、列侯通武侯王賁、倫侯建成侯趙亥、倫侯昌武侯成、倫侯武信侯馮毋擇、丞相隗狀、丞相王綰、卿李斯、卿王戊、五大夫趙嬰、五夫=楊樛從,與議於海上。曰:“古之帝者,地不過千里,諸侯各守其封域,或朝或否,相侵暴亂,殘伐不止,猶刻金石,以自為紀。古之五帝三王,知教不同,法度不明,假威鬼神,以欺遠方,實不稱名,故不久長。其身未歿,諸侯倍叛,法令不行。今皇帝並一海內,以為郡縣,天下和平。昭明宗廟,體道行德,尊號大成。群臣相與誦皇帝功德,刻於金石,以為表經。”
二世詔書
皇帝曰:“金石刻,盡始皇帝所為也。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。其於久遠也,如後嗣為之者,不稱成功盛德。”丞相臣斯、臣去疾、御史夫臣德昧死言:“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,因明白矣。臣昧死請。”制曰:“可。”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